隔离4天,我想明白了这些事

2022-11-02 14:33:27 作者:admin

蔡钊,《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7年新媒体一线从业经验,专注于新媒体和知识IP

最近一段时间,疫情又开始反复。我也在月底的时候被拖到酒店隔离了几天,隔离期间时间变多了,也思考了一些问题,想明白了一些事情。

1、知识赛道中大部分短视频爆款都是垃圾

差不多最近半年时间,我都在研究短视频的爆款内容。越研究,我就越发现,短视频爆款,很多都是垃圾内容。(当然这个观点仅限于知识领域)

这些内容,无一例外都呈现出这么几个特点:

(1)同质化

大家可以去某音搜一下起号,几乎80%甚至90%的内容都是几乎完全相同的。同理,也适用于其它关键词。

短视频的优势在于算法,算法的特点是基于兴趣分发,为了迎合算法,内容创作者不得不模仿借鉴甚至抄袭爆款,结果就导致了严重的同质化。

当一个UGC平台内容出现严重同质化的时候,这个平台必然会走下坡路。2017年-2018年是公众号打卡率下滑的转折年份,那两年公众号最被人诟病的就是平台内容过于同质化。

我还记得,当时西瓜数据有做过一份统计,当时公众号原创内容占比大概不到10%。不知道目前抖音平台,原创内容的占比是多少。

不知道同质化严重的短视频平台,是否会和公众号一样走上下坡路。

(2)鼓吹获得感

知识付费行业发展了这么多年,仍然没有改变一锤子买卖的现状。

和几年前的区别在于,售卖课程的渠道从公众号变成了某音等短视频平台,为了提升转化率,还是一样拼命鼓吹获得感。

也不能说这些人没有用心去做服务,只不过他们并没有弄清楚学习的本质是什么。我很认同《好好学习》中,成甲的一个观点:学习不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而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果无法帮助用户真正解决问题,知识付费行业永远无法往前发展。

(3)靠观点博人眼球

其实,短视频平台目前在内容层面的玩法,其实都是公众号曾玩过的。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情感类视频博主,他们的选题和咪蒙非常类似。社会类博主的选题思路,和公众号时代YYDS的王五四非常雷同。

一句话概括,就是靠观点博人眼球。

2、视频号无法超越抖音

单独把视频号拎出来和抖音比,视频号一定是更弱的那个,而且永远都会是最弱的那个。

但是如果把视频号和公众号、小程序、企业微信还有个人微信结合在一起,那么视频号未来一定会超越抖音。这个超越不是用户数据维度的,而是整个商业价值维度的。

这个价值,目前来讲是私域的价值,长远来看是用户数据价值。

在不久之前的年度演讲上,刘润就透露过一组数据:他们公司自己测试的,私域(只从公众号、视频号)平均UV价值大约为16.62元,明显高于公域的3.84元。

刘润将二者的区别概括为用户信任,其实在我看来,用刘润年度演讲上提到的第五要素去概括或许会更恰当,那就是连接——挖掘——使用。

现阶段的体现,正是私域的价值。通过企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小程序去完成和用户之间的连接,获取到用户的数据,然后去挖掘,再去使用带来转化。

刘润认为这是人工智能驾驭数据带来的第五个增长要素,在我看来,目前的私域营销实际上就是起步阶段的人工智能营销,至少在模式上,二者并无二异,差别只是在量级和效率上。

3、新媒体平台进一步割裂了人群之间的差异

这段时间,我自己研究了各个内容平台,也陆续发了一些内容,虽然数据不算特别好。但是对于各个平台的内容偏好以及用户特征,也算是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当我从一个平台切换到另外一个平台的时候,我会发现不同平台之间的用户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这种差异体现在性别年龄上,更体现在价值观上。

这样的差异,也导致不同平台对于优质内容的评判标准是不一致的。

小红书、B站更倾向于真实,两个平台都能看到大量质量一般但数据极佳的内容,两个平台都有一批博主有一个共同标签,那就是失业区博主。只不过二者之间,仍然存在细微差距,小红书在真实之余仍然保留着对美好的向往,B站的大部分内容则是躺平得更加彻底。

相较于这两个平台,抖音的内容则是要更加的令人向往,我们很少能看到一个低质量吐槽视频能够爆火。即便是被视为素人的张同学,视频背后也有几百个转场的镜头,属于妥妥的高技术含量。

不同平台之间的人群,其实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不重叠的,我经常能够在小红书的内容评论区看到大量用户声称自己从不使用抖音。上个月,我去渤海银行培训的时候,在场的学员也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每天浏览到不同价值观的内容,自然会导致价值观之间的差异进一步被放大,各自平台用户之间似乎也是彼此敌对的。

这个结果,其实有些带有讽刺意味。原本,互联网应该是拉近了人们的距离,结果却让不同人群之间的距离被进一步拉大,甚至达到了割裂的程度。

<
在线咨询 拨打电话